導言:自2013年6月“斯諾登事件”在美國爆發以來,“移動網絡安全”一度成為最熱門的詞,被無數媒體大眾大肆提及;直接的效應是,一定程度上喚起了網 民對移動網絡安全隱患的重視。但是,在中國市場到底移動安全的隱患有多大?隱患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去規避安全隱患風險?一直沒有被給出答案。
960安全手機董事長袁明:Android生態圈,真的很臟!
談及移動安全,最多的是來自于智能手機設備的關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量達3億部,保有量達5億部;其中Android智能手機占 70%。針對Android系統開放結果,曾被960安全手機董事長袁明,罵稱“非常骯臟的生態圈“;”骯臟“并不能準確表達目前手機智能市場的現狀,但 以下數據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1、惡意軟件在360互聯網安全中心上半年所截獲的新增惡意軟件中,以竊取隱私為主要目的惡意軟件占比高達24%,而含有隱私竊取行為的惡意軟件高達90%以上。
2、手機病毒《2013年上半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手機病毒感染總量超過4.8億人次,接近2012年全年感染量。
3、騷擾電話2013年全年,被網友標記的騷擾電話號碼高達4.22億個,比美國總人口數還高出1億。平均每天有約230萬個騷擾電話號碼騷擾全國手機用戶。
4、垃圾短信2013年, 360手機衛士全年共攔截各類手機垃圾短信971億條,平均每天攔截垃圾短信2.66億條。
移動互聯:享受便利,犧牲安全!
3G方興未艾,4G翩然而至,加之密集的WIFI覆蓋方便接入,不斷高速強化的網絡配合下,智能手機給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隨時隨地發微 博&微信、查信息、拍照,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比戀人還親密的“隨同”。近來,移動支付又帶來了消費方式的革命,購物、打車、AA收款……只要拿出手 機“按兩下”或“刷一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都可全部搞定。它在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如何防泄密、保安全也成了智能手機時代大家關注的熱點。
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會困惑:我的手機在自己的手里,信息怎么會泄漏呢?而且我的手機里有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通訊率、照片、電信、手機支付軟件以及密碼等,這些都會被盜取嗎?答案是肯定的。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也在犧牲安全!
哪些渠道會導致手機安全受到威脅?
目前通過手機木馬與惡意軟件直接竊取用戶信息是用戶手機泄密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不法分子獲取手機個人信息的重要方式。
1、惡意軟件
安全工程師指出:手機木馬與惡意軟件對手機的威脅最大,隱私竊取木馬會監聽并上傳通話錄音,而一些看似普通的軟件可能讀取私人短信,窺探、監控用戶的舉 動,并將相關信息賣給有關商家。以2013年感染量最高的“Temple Run山寨版”為例,在被黑客植入惡意代碼后,它會讀取用戶好友的QQ號碼、QQ音樂內的播放記錄、用戶聯系人信息、用戶瀏覽器書簽等隱私信息。
目前,手機軟件平臺的開放性使得軟件開發者越來越多,由于軟件上線審核不是非常嚴格,很多開發者對于權限并不重視,會無意或有意地加入一些“功能”。甚至很多安全APP的權限設置里會包括讀取私人通訊率、短信等,這就是典型的濫用權限行為,對用戶來說就是安全隱患。
2、公共場使用免費WiFi
估計很多人都有在星巴克、麥當勞這些提供免費WiFi的地方“蹭網”的經歷,那么在公共場所“蹭網”到底安全嗎?
信息安全專家指出:由于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傳輸的過程中需要經過一些傳輸的路由,如果在路由上就被人控制了,那就容易導致隱私泄露。所以無論使用電腦、 iPad還是手機,只要通過WiFi上網,數據都有可能被控制WiFi設備的黑客電腦截獲,包括未經加密處理的用戶名和密碼信息。
3、不良使用習慣
一些不良的手機使用習慣也會給智能手機帶來安全隱患,如很多蘋果用戶現在都在使用iCloud,但卻在同步數據后忘記及時注銷其在iCloud的登錄信息,這就導致其實際默認仍處于可自動同步的狀態中,一旦手機丟失,黑客只需重新同步,便能將數據讀出。
便利和安全,是否可以同時擁有?
除了使用移動網絡設備時候,行為規范以外;大部分用戶更多依賴于安全管家類的軟件。但因為手機安全管家本身只是一個APP程序,防范能力有限外;安全管家本身也給用戶帶來了使用上的繁雜、困擾甚至漏洞威脅。
在將來,有沒有一種良好的解決方案,讓便利與安全都能兼得?比較好的消息是,最近國內就有一家手機系統研發公司,提出了一種960OS自主免疫操作系統的 辦法,從操作系統底層提供安全防護,手機出廠自帶安全免疫系統和安全管理軟件;并且兼容所有Android的應用體驗。據悉,其手機將產品將在3月25日 發布,非常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