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國營養學會、全球兒童營養基金會與湯臣倍健聯合發布“中國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第I期結果報告。報告顯示,通過長達十個月的營養干預,學生營養健康狀況改善明顯,食用“營養包”的學生缺鐵性貧血率從71.2%下降到26.5%,下降率為62.8%;生長遲緩率下降40.3%,身高增長均值為7.2cm;綜合患病率降至26.1%,顯著低于對照學校59.7%。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農業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關領導專家出席發布會。
據了解,從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的主要營養問題出發,2012年,湯臣倍健斥資千萬,與中國營養學會、全球兒童營養基金會聯合發起了為期三年的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并首期率先在廣東懷集縣、陽西縣,為6所小學學生及其家庭持續提供了十個月的科學方便適合日常食物添加的“營養包”,并配合相應的營養知識教育綜合開展營養干預。后續項目還將在湖北、河北兩省貧困地區展開,預計最終將有近萬兒童將直接受益。
湯臣倍健公共事務部總監陳特軍介紹,廣東省的基線調查顯示,受調查的肇慶市懷集縣、陽江市陽西縣兩縣6所小學學生食物單調,每天主食主要是米粥、米飯,菜以自產青菜和咸菜為主,很少吃肉、蛋和奶類食物。14.6%的受調學校學生生長遲緩,24.7%的學生身材矮小,20.4%的學生中重度消瘦,33.6%的學生輕度消瘦,貧血率高達58.2%,印證了貧困地區學生營養不良率高的現狀。
據了解,項目2012年啟動,為期三年,由中國營養學會、全球兒童營養基金會、湯臣倍健聯合實施。中國營養學會根據我國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營養狀況、確定營養包的配方等;湯臣倍健斥資千萬承擔項目的全部費用,包括前期研究、相關調研、營養包生產和項目實施等;全球兒童營養基金會將在項目的各個重要環節中提供指導。
全球兒童營養基金會主席Gene White也指出,營養不均衡與營養知識缺乏是對貧困地區兒童“無聲的威脅”,很欣慰近年來中國政府、社會組織,以及一批具有責任心的企業在貧困兒童營養改善方面所進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進一步縮小兒童營養貧富差距。而該項目也可以給全球兒童的營養改善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