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醫院”)成功應用第2代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Amplatzer ductus occluder II,ADO II)的新技術,為一名來自山西省陽泉市的8歲患兒根治了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目前國內僅有極少數醫院可開展這類手術,在本市尚屬首例。
接受手術的8歲患兒昊昊,于出生后2月時查體發現心臟有雜音,經超聲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家長希望盡量減少孩子的創傷,通過內科介入方式為孩子進行治療,但由于患兒室間隔缺損呈長隧道狀,輾轉當地多家醫院后得到的答復均為不能采用介入封堵治療,只能實施心外科開胸手術。今年5月,昊昊來到泰心醫院,兒童心臟病科主任張宏艷為其實施了室間隔缺損封堵術,術后恢復順利,超聲復查顯示昊昊左心室縮小至正常范圍,左室射血分數正常,封堵器位置固定,無殘余分流,術后3天昊昊就康復出院了。
張宏艷主任介紹,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是胚胎心室間隔發育不全而形成的左右心室間的異常血流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內畸形之一,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25%。5歲以上的患兒自行閉合的機率較小。目前在泰心對室間隔缺損的治療有外科手術和內科介入兩種手段。
張宏艷醫師說,內科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時間快等優勢。但有一部分像昊昊這樣的患兒,其室間隔缺損呈長隧道狀,無法使用傳統的介入技術進行封堵,只能采取創傷較大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而泰心醫院日前實施的應用ADO II封堵室間隔缺損是一項新技術。傳統封堵器只有一種長度,無法將長隧道狀的缺損堵住,ADO II封堵器可選擇使用不同型號、長度,通過一個比傳統封堵器更加柔軟的管路將傘盤釋放到缺損位置,達到封堵的目的。新技術更易于醫生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治療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