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冠在線 一項針對中小學生言語表現能力的測試結果表明,中小學生的言語表達普遍存在著詞語儲備匱乏、邏輯混亂、敘述層次不清晰等問題。國學學者黃奉鐸老師表示,表達能力已經成為中國小學生素質培養中的短板。
表達,分為言語表達和文字表達。文字表達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就是常說的寫作文。當前,語文教育中的作文能力培養,已經逐漸公式化。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各種體裁形式的文章,被老師們總結成各種公式,以幫助學生應付中考或高考。一位參與過高考試卷改卷工作的老師曾這樣說:現在的高考作文,都是公式化產品,亮點不多,那些能夠獨具一格、寫作方式另辟蹊徑的文章,少之又少。他表示,作文培養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其實,更令人揪心的是孩子們言語表達能力的欠缺。有些孩子,幾乎不能完整敘述一件事情。鄭州中原區國學機構明正學堂梁老師認為,這一現象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和學校對孩子人文素養教育的缺失,使孩子不會說,或者無話說;包辦一切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很多孩子沒有機會說。她分析,在一個父母都不愿意讀書的家庭里,孩子很難會喜歡上閱讀。一個沒有豐厚閱讀基礎的孩子,當需要他說話時,或者需要他長篇大論時,他的遣詞造句就會顯得蒼白、空洞,他的講話就會沒有營養。而學校則注重于應試,而忽視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家庭和學校,在閱讀、人文素養培養方面,雙雙缺失,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舌吐蓮花。她認為,盡管現在很多父母有大學學歷,但是由于對孩子教育的不精致,為孩子包辦一切,致使孩子缺少鍛煉的機會,這其中就包括孩子言語表達能力的鍛煉。
一個以高分考進鄭州一中的學生如此看待語文中考的現代文閱讀理解題:我看完一些文章后,喜歡默默地對它們進行復述一遍,試圖總結文章的立意、邏輯關系和情節。而這些總結,卻是這種類型試題的答案。明正學堂梁老師認為,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提升其溝通能力,還能反映到其語文成績上。她建議,口頭表達能力弱的孩子,不妨加大閱讀量、多參與演講。黃奉鐸老師則認為,使孩子腹中有知識,就能使孩子在表達時做到心中有數。
本次測試是明正學堂的公益課,以電影《孔子》公山狃出場情節為題目,要求在座的初中生、小學生進行現場描寫。部分家長看到孩子的表現后,很受觸動,紛紛表示今后要注意對孩子這一方面的培養。